元朗區最受歡迎的街市要算同益街市,鄰近鐵路站交通便利,由於鄰近北區菜田和流浮山,所賣的蔬菜和海鮮都以新鮮著稱。貨品價格相宜,因此街坊都喜歡這個傳統街市。同益街市位於元朗合財街,屬於現時的元朗市中心的心臟地帶,最繁盛的地方,在街市興建前是元朗墟一帶的範圍。
元朗舊墟
元朗墟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墟市,分為元朗舊墟及元朗新墟。「元朗舊墟」興起可追溯到康熙初年,現在仍保留著一批俗稱「滿清一條街」清末商舖和民居等歷史建築。墟內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晉源押(當舖)、同益棧及玄關二帝廟及大王古廟,令市民和遊客想像當年舊墟景象。墟市由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共3條街組成。道光十七年(1837年),墟市已有百餘間樓高兩層的店舖或民居;另外,還有當舖、酒家及客棧等。每月的三、六、九日墟期,來自錦田、屏山一帶的鄉民於早上「趁墟」進行買賣,期間外國及內陸商人亦在此交易,故元朗墟成為清代早期對外的通商基地之一。直至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舊墟才慢慢衰落,但舊墟中清代建築物則成為元朗市鎮歷史起源的見證,同時,亦是新界傳統文化的縮影。
元朗新墟
20世紀初期,隨着元朗日漸發展,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八鄉、十八鄉和屏山的鄉民埋怨舊墟的地權和生意被鄧氏壟斷,村民做各項生意均要納租,造成不公平買賣。由戴鉅臣、鄧英生、伍醒遲、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倡議另建新墟,他們以每股2元的價錢,集資10,000港元,成立「合益公司」,興建新墟。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地點在舊墟西南面,包括俗稱「五合街」的地方,即合益街、合發街、合成街、合和街及合和後街,共有94幢二至三層的房屋,每幢房屋當時約值750元,地面為商舖,而樓上則用作貨倉、工場或住宅之用,由合益公司負責管理,每年租金1元,後增至5元。
新墟另有空地供小販投墟,墟期與舊墟同為三六九,小販到墟場擺賣,需繳費2仙,亦設有公秤,屬合益公司所有,以投標方式交由商人經營。當時墟場以糶穀糴米為最大宗,在場中心建有設上蓋的大穀亭供鄉民買賣,今天的谷亭街即以此命名。新墟地方廣闊,比舊墟更受歡迎,舊墟因此漸漸衰落。19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新墟一度成為新界西北部最大及有名的墟市。元朗新墟隨着政府在1970年代大力發展,漸漸成為元朗市中心,和元朗新市鎮相容,於1984年4月全部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