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紅磡是主要由大環和紅磡灣組成,1880年代紅磡區只是一個突出在海灣畔的一個尖尖小半島叫大環,1884年開始,香港政府便開始於紅磡灣填海,當時並未有紅磡的名稱。《新安縣志》已有記載紅磡古時稱為赤磡村。1915年的紅磡灣,後來整個海灣因填海而消失,其後陸續填出來的地方作為船塢用途,改稱「紅磡」,那對出的海灣叫「紅磡灣」。19世紀末期該處設有九龍船塢,後來由黃埔船塢收購。
紅磡街市發展亦見證紅磡的發展,50年代的前街市位於寶其利街,屬於典型路邊市集,而當地一帶都是木屋及石屋稱為紅磡村;後來清拆成為9座6層高的紅磡邨,再在1981起再將紅磡邨重建並易名為家維村。最後,1996年位處於大環馬頭圍道的紅磡市政大廈啟業,社區大型改變基本完成。市政大廈地下為街市,2樓是熟食中心,3至6樓為其他社區設施。街市有224個檔位提供不同的新鮮食材,服務附近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