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明清時期開始已有不少「墟,市」的紀錄。「市」即為街市,每天都會營業而且規模較少;「墟」規模較大,多以十日為一週期,每週期有三天墟日作擺賣,同一區域內的各個墟之墟期都不樣,這樣做令不同的漁農物產能在各墟輪流買賣,也減少墟市間的惡性競爭。
富善街公園仔 - 大明里廣場
富善街
有過百年歷史的大埔富善街,滿是擺賣攤檔、舊式貨品的店鋪,是現今香港罕有的傳統市集。據記載,太和市 (下稱富善街) 於光緒十八年(即一八九二年)七月初八啟市,由初期二十八間店舖發展成一條有七十多間店舖的商業街。富善街看來比一般的街道窄,這條街最大的特色是一定要把貨品擺到街上,要是把貨品放回舖內,顧客是不會主動走進來光顧的。每天早上和黃昏時分,商販高聲叫賣,來買菜的熙來攘往,整條富善街顯得鬧哄哄的。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你還能夠在這裏找到葵扇、傳統客家涼帽、火水爐、客家小食等罕見的舊式貨物呢﹗
大明里廣場
大埔墟四里所在原本是面向大埔海的淺灘,於 1960 年代才平整淺灘土地,建立四里。四條里以井字形排列,中間為休憩公園,名為大明里廣場,是結合商業與消閒的建築設計。在古代,里(又稱坊)是基層的行政單位,四里各式商舖及食肆林立,是區內居民主要的購物及消閒地點,同時毗鄰區內數所中學及大埔綜合大樓,因此亦為尋找食肆午膳的職人及學生所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