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前身是「廣州市場」,約位於皇后大道中與嘉咸街交界,為早年的中環華人居民而開設,一直是中西文化及新舊交替的匯聚點。當中經過三次重建,分別於1858年、1895年及1939年落成。第三代中環街市是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在香港已幾乎絕跡,僅餘下舊灣仔街市及中環街市,199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這幢歷史建築由當年的工務司署設計,用了一年時間完成建造,是後期藝術裝飾主義衍生出來的一門風格,大樓的特色是簡單的橫向線條以實用功能為主。而窗戶的設計,也是包浩斯的特色。窗戶不再是在牆壁上開一個一個的口子,而是以橫向綫條造成長條形的「窗牆」,成為牆壁的一部分。物業內部設有寬闊樓梯,以及一個大光井。此外,中環街市的圓角,對稱的室內格局,窗口上流綫形的懸臂遮陽簷篷等,是「現代流綫風格」的特徵。

於1939年5月落成的第三代中環街市,樓高4層,內有263位檔主;同年5月3日,位於地下的鷄鴨枱及鮮魚枱率先開業;翌日,位於二樓的肉枱開業;至第三日,位於三樓的果菜枱亦告開業。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曾改稱中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