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生活文化經濟及習俗,都以農耕作息為主軸,由於節氣反映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對農業非常重要,所以早於漢代已確認二十四個節氣並正式寫入曆法。二十四節氣是由觀察太陽軌跡而出現,而其命名則反應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節氣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月的 6、21 日,下半年在 8、23 日,前後不差一至兩天。「二十四節氣歌」就令一般百姓易於記住而廣泛流傳。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而在節氣上再依黃道劃分為:
「四季」三節為一季:春、夏、秋、冬;「七十二候」五日為一候。
可從以下的十二節及十二氣當中,
了解更多有關氣節、七十二候及當造的食材的資料:
溫度、雲量及降雨量的數字來源自:
香港天文台錄得的雨水氣候資料,1981-2010 的平均數據。
墟市學
我們將製作一系列的導讀,讓有興趣的人打開學習之門,了解香港本地的墟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