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旅行不止觀光、吃喝或血拼,還講求體驗。四國的香川縣以烏冬聞名,香港賣的讚歧烏冬正是來自此地(香川縣舊名是讚歧)。相傳讚岐烏冬是在1,200年前,弘發大師「空海」到中國唐朝取經時順道帶回日本,美味源自香川縣產的小麥及甘甜水質,再加上瀨戶內海的鹽而製成,以口感煙韌而黏度高見稱。香川面積乃全日本各縣中最小的一個,但縣內的烏冬店多達過千家,縣民平均年吃300碗以上,素有「日本烏冬の故鄉」的美譽。這次四國之行,除了大吃烏冬,也決定要到烏冬學校學習一下烏冬的傳統手藝。
這次上堂的地點,是中野烏冬學校的琴平分校。它原本只是一間開業百年的小店,但自1982年推出烏冬麵體驗課程即大受歡迎,不僅吸引有不少名人、藝人到訪,連《柯南》動畫也曾提及它。不過,我主要是看它毗鄰金刀羅比宮,上午上堂,下午參觀,行程剛好。出發前,先透過網上報名,每人1,080yen(即70多港元),已包45分鐘的課堂及一頓烏冬午餐,如果想加餸,例如野菜或者天婦羅,可以另外加錢,都是幾百yen,到達是才付款。如果是自駕到訪,還可預留免費停車位,非常划算。
上堂當天,大概有幾十人,除了我們幾個香港人,還有少數外國旅客,其他大部分都是日本人,有老有嫩的。換上白色半截圍裙及擦乾雙手後,便開始上堂。老師會講簡單英語,但多數時間是說日語,但問題不大,跟著其他人的做法就基本正確。
製烏冬的材料主要是小麥麵粉、鹽及水,白板上寫著麵糰的材料比例,但季節乾濕轉變,會影響麵糰的彈性,所以材料比例會略有不同。不過,所謂的差別就只是1、2%的出入,所以甫上堂,每人面前已獲分發好半製成品──調好的麵糰,但我們仍要跟著老師指示,不斷去搓及拉,然後切成闊度適中的麵條,經過20分鐘,便成為我們稍後自己用來煮食的烏冬。
課堂的下半節,才令人意想不到!老師隨後開始為我們分成二人一組,並分發麵粉及水,還有一個搖鈴。正當我們狐疑這個搖鈴作用,還以為它是製作彈牙烏冬的秘武器時,熟悉的K pop就響起,原來搓麵粉是一個人負責,為怕另一個閒著,就負責跟著輕快節奏,拍打搖鈴,為對方打氣,課室氣氛頓時輕鬆起來。
不過,重頭戲隨後才上演,搓好的麵糰,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踩麵糰,才會變得柔軟而又有靭度。於是,大家便又輪流跟著強勁的音樂起舞,在麵糰上跳來彈去。原本沉悶的傳統工序,一下子變得有趣起來,大家一時忘情大笑,一時盡情拍照,完全蓋過踩麵糰的勞累感,45分鐘的課堂轉眼就在愉快中過去。學員除可帶走自己「動手動腳」弄的烏冬麵糰外,學校還體貼地送上一卷畢業證書,上面還附上一根搓麵粉用的木棍,鼓勵大家回去繼續「自己烏冬自己整」。
事實上,日本還有不少地方有辦中野烏冬學校的見學活動。以小豆島為例,單是參考其旅遊指南,便會發現有醬油、製麵所、藍染及陶瓷等見學活動。下次去當地旅遊,不妨預留半天,去用另一種方法體驗當地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