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日漸減少,喵星人可能比人類還要多
在本州及四國中間的瀨戶內海,上面遍佈了不同大小的島嶼。這片內海,昔日是舟楫往來頻繁的海上交通要道,但明治時期後,瀨戶內海因時空環境變遷,海運航道優勢不再,經濟衰退使該區漸漸失去活力。日本政府早年更因此在個別小島設立社區厭惡設施,像大島便僻作痳瘋病院,犬島亦興建煉鋼所。雖然這些設施已關閉,但年輕人亦像其他外島一樣,離開往都市發展。因此,瀬戸內海的島嶼近幾十年,一直因大規模的人口減少而受挫,人口同時迅速老化,衍生大批社區問題。像大島,只有64人居住;女木島居民也不足200,男木島上的喵星人可能比人類還要多,島民平均年齡是65歲(據說是2015年有新生嬰兒出生,令平均年齡一下子由75歲降下來),小島上的房屋亦多見破爛。

藝術「家藝術計畫」專案的成功
這種情況,至近年因日本Benesse公司在當地大力實行藝術專案,而有所改善。以直島為例,Benesse除找來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於當地設立地中美術館,又推行「家藝術計畫」(Art House Project),邀請藝術家到當地短期進駐,以社區荒廢的屋舍為創作題材及空間,又與當地居民互動,共同參與藝術創作計劃,使之成為地方永存的藝術作品。當然,直島上也少不了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創作,她為小島留下兩顆波點南瓜,吸引不少旅客慕名而來,成功將原本受重金屬冶鍊污染的直島,改造成藝術勝地。
有了直島的成功經驗,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2010年誕生,每三年舉辦一次。活動邀請各國藝術家到當地,改建無人使用的老舊房舍作為展場,或配合景觀、農產品等當地風貌進行創作。活動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透過當代藝術來帶起旅遊業,開出一條可持續和有創意的道路,2013年便吸引逾100萬人次到訪。
12個小島及2個港口成為藝術舞台,季節限定
藝術祭今年已舉行至第三屆,展期分春、夏及秋三季,12個小島及2個港口成為藝術舞台,部分小島是季節限定。雖說是藝術創作,但大會要求作品必須盡量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生活,與鄉土元素結合,讓外來遊客能與這塊土地產生共鳴。例如連續三屆受邀參展的台灣藝術家王文志,今屆便運用小豆島生產的竹子,配合當地梯田景觀,搭建可讓訪客走進去休息的地景建築「橄欖之夢」;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也收集了島民廢棄的門窗,在已無人使用的集會所,搭建一條時光隧道「遙遠記憶」。
當然,訪客不僅可以欣賞這裡的藝術,同時也可以感受到當地緩慢鬆弛的生活節奏及鄉村的美麗景色。我們雖然拿著官方護照,依據地圖指示走,但感覺仍如在島上尋寶。有時轉錯一個彎就迷了路,眼前反而會出現一幅美景,又或者遇一隻討摸的小貓。
土特產也是一種展示當地特色的最好方法。去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少不免要待上好幾天,總有機會吃到小豆島的橄欖、醬油;香川縣的烏冬、水果,如文旦、士多啤梨及從瀨戶內海撈獲的海鮮,特別是鯛魚,如果是夏天來,更不要錯過當造的岡山白桃及提子。當然,旅客也可把各種特產帶回家,跟家人朋友邊說藝術祭的所見所聞,邊嚐著瀨戶內的味道。
藝術祭帶動人流,為當地創造132億日元的經濟效益
藝術祭帶動人流,刺激旅遊,據2013年數字,當時大會支出約10億日圓,但觀光人潮估計為旅館、飲食、美術館等相關產業,創造132億日元的經濟效益。不過,當地官員並沒有被這龐大的經濟效益沖昏頭腦,仍然清楚的記住,舉辦藝術祭「不是為了促進觀光」,而是希望讓現代藝術作為活化當地發展的工具,讓藝術家、居民、義工和遊客在創作、參觀過程中產生互動,進而解決人口外移問題。
的確,因為藝術祭的原因,開始有年輕人想歸鄉發展,男木島上停辦多年的男木國小及國中,於2014年再度招生;也有參展的藝術家愛上當地環境,而決定搬到島上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