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婆婆的廚房


典型的客家婆婆

香港大部分客家村落分佈在新界東北,依山而居,所以位於新界東的大埔墟市也有客家味道。數十年前,多數客家人生活比較困苦,男人多在外謀生而長期不在家裡,所以無論家事、幫補以及農業生產都由客家婦女一手辦妥。《嘉應州志.禮俗卷》載:「州俗土瘠民貧,山多田少,男子謀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婦人。故鄉村婦女,耕田、采樵、織麻、縫紉、中饋之事,無不為之。潔之於吉,蓋女工男工皆兼之矣⋯⋯」英國學者愛德爾所著的《客家人種志略》也讚許:「客家婦女是中國最優美的勞動婦女的典型。」

我們找到一位客家婆婆,透過她做冬時講故事的口述紀錄,了解香港的在地的客家文化。

「冬菇婆婆」的往事回憶

這位客家婆婆出生於大埔蓮澳(音拗)的客家村落,現已八十多歲,因為在冬至出生,又稱「冬菇婆婆」,在談話當中,婆婆不時說起「客家話」,我們發現並不難理解,反而令所叙的故事感覺更加親切有力。冬菇婆婆是透過媒人下嫁來自馬料村的劉阿公,因為劉阿公的工作地區關係,婚後曾短暫居於灣仔春園街市一帶,冬菇婆婆憶述:「當時租既地方得好細,住唐四樓係個廳 (20 蚊一個月) 度訓,灶頭仲係燒柴,星加玻柴 4 毫子斤。」當第二個小孩出生後,再於大埔石古壟村找到現居,現在已住超過六十年了,婆婆說起她最近連續三個曾孫出世,笑得不易樂乎。

我們一行人陪冬菇婆婆去買菜示範做冬菜式,沿住林村河向富善街前行。

[1970s 大埔太和市林村河兩岸] 兩圖合拼,互聯網來源照片[1970s 大埔太和市林村河兩岸] 兩圖合拼,互聯網照片

幾十年前無人去富善街,係去河邊兩三層既屋仔,食河粉,買菜,劏豬。

所指的地方是現在錦山路翠河花園附近,1974 年的《鐵金剛大戰金槍客》以及 1995 年的《女人四十》,就在富善街一帶拍攝。

一路上同冬菇婆婆傾計,雖然婆婆無受過教育,但口齒伶俐而且很聰明。她由烹飪、整茶果包粽、腌漬、釀醬油、紡織裁縫、釀酒及教小孩等事,她幾乎一手包辦,而且還一直有打雜工幫家:揼石仔、火柴廠打工、織(藤)手袋、賣蘿蔔漬、修馬路、甚至由蓮澳到大埔墟賣禾稈草等,從側面見證著大埔由鄉村發展成市鎮的過程。當我們驚訝為何可識做同完成到這麼多事,冬菇婆婆說:「客家女人勤力才能嫁個好丈夫。懶會被人譏笑為「懶屍婆」無人要。」我們一行人聽完婆婆講馬上大叫救命。

無界限的客家廚房

客家廚房終於來到冬菇婆婆的廚房參觀,沒有現代人的洗碗盤、焗爐、抽油煙機;有的是山水喉,地為廚櫃枱面、大水桶、洗衣盤、大米缸、石油氣樽、抽氣線等等。婆婆開始就坐在膠凳仔在地上準備材料,姑姐也來到幫忙打點。

婆婆指著廚房窗外的小空地說:「十幾年前門口個雞寮還有養了 20-30 隻雞,四十年前在附近租地 (15 元一年) 養過 5-6 條大豬,有黑有白,在六十幾年前舊屋旁的水渠還養了 20 幾隻鴨。」從前大埔林村河一帶盡是田野,鴨不會被困住,會自己走去田及河邊去吃去玩,晚上還會自己走回舊屋睡覺,只是說著也令人回想得到當時的農村景色。說起買舊屋,話這個地方是婆婆的爸爸介紹的,太公是做豆腐,釀酒同耕田的,因為會到各處地方賣白酒,所以認識這間舊屋的地主賣成。他們一家人在舊屋當時同時經營士多,售賣用大玻璃樽裝起的餅乾糖果,梳打餅麥牙糖,大菜糕,賣抽獎貼紙,附近小孩子會來買,姑姐話:「以前主要是太公做,偷吃最多,所以食到爛牙。以前還會有人來舖仔賣拖鞋,同收舊拖鞋整。」

原來冬菇婆婆的廚房不只四面牆,甚至延伸到屋外的水渠、屋前的禾壇、雞寮、豬圈、甚至讓鴨仔跑到去河邊。今天還沒有開始準備做冬菜式,就已經聽了這麼多的故事了。

後記

美國傳教士羅伯特.史密斯在客家地區居住多年,對客家婦女的這種優良品德非常驚訝。他在所著《中國的客家》一書中說:「客家婦女真是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婦女中最值得贊嘆的了。在客家中,幾乎可以說,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屬於婦女們的責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國客家地方居住的,一定會感到極大的驚訝。因為你將看到市鎮上做買賣的,車站、碼頭的苦力,在鄉村中耕田種地的,上深山去砍柴的,乃至建築屋宇時的粗工,灰窑瓦窑裡做粗重工作的,幾乎全都是女人。她們做這些工作,不僅是能力上可以勝任,而且在精神上非常愉快,因為她們不是被壓迫的,反之她們是主動的。」

延伸影片:客家婦女 (RTHK 1984)

講述客家人定居本地的歷史背景,以及傳統客家婦女的勞動和生活情形,包括叉魚、造茶果、編織花帶等。


相關小故事

客家婆婆的廚房

香港大部分客家村落分佈在新界東北,我們找到一位客家婆婆,雖然婆婆無受過教育,但口齒伶俐又聰明,透過她做冬時講故事的口述紀錄,讓大家了解更多香港的在地的客家文化。

0 comments

跟冬菇婆婆學做冬

冬菇婆婆的生活技考及智慧有字典般厚重,由飼養雞隻、種瓜種菜、處理食材、製作各種乾物潰物、客家菜到小食點心都有其獨突功夫,她依照周遭取得的蔬果魚肉、隨著四季當造食材的變化,表現出客家吃食的多元文化。

0 comments

客家好存法:日曬・風乾・醃漬

以前鄉村遍遠,家家戶戶的女孩子都要幫手將食物加工,讓養耕所得好好保存,從新鮮蔬菜、魚肉、豬肉,透過「日曬、風乾、醃漬」的方法成為客家好物。

0 comments

客家糕點-茶果拼盤

婆婆她總是忙左忙右,總是在廚房拿出不同的糕點來招待,當中有黑白黃三種不同顏色,四種口味,一個個以蕉葉墊起熱騰騰的糕點,相當好吃,充滿驚喜。這是客家的傳統糕點小吃食物--客家茶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