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港的鄉村郊野,聚落墾耕,鄉村建立於深山平原以及沿海不同位置,分散極廣。鄉村在香港有清楚的定義:新界認可鄉村是指一八九八年或之前已經在新界存在的鄉村。根據香港地政總署編輯的鄉村名冊,當中最多的在元朗,有 132 個;然後大埔及北區分別有 120 及 102 個;其餘西貢(77)、沙田(66)、屯門(23)、荃灣葵青(48)以及 75 個位於各個離島上。
以往的村民為了外出市集,耕作及互相來往,幾十年來人行走得多了,不少古道便行了出來。這些古道往往有百年以上,途中更被放置「問路石」指示行者的來往方向,現在雖然不少已經變回泥徑,但部分仍保留有石鋪路及石橋等痕跡。事實上,現在香港不少登山路線就是從以往的古道更改而成的。是次文章看來稍稍偏離墟市文化,但有值得一讀的意思。在歐洲、中國、日本以及台灣,古道屬於旅遊文化的一部分,當地政府更相當重視保護、維修古道,認為是豐富本土文化、保育鄉郊、提升旅人質素的重要一部分,不少深度旅遊的人仕更視古道遊為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重點行程,可惜在香港懂得欣賞的人寥寥可數,加上一個只重視經濟的政府,保育之路仍然是遙遙無期。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 2014 年發表了一個「香港古道研究」,讓我們可以稍稍了解現在香港古道情況,該研究涵蓋 1899 年之前所建築的古道。現全古道共有 21 條,當中古物古蹟辦事處共記錄 15 條古道,本研究亦從歷史、建築、社會及文化各方面陳述了香港古道對香港整體而言和它們各自的重要性。
整體而言,古道所構成的溝通網絡或溝通模式,為香港近現代居民村與村、村與墟之間的往來方式及路線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同時,展現出香港鄉村居民的傳統、文化、智慧、創意和信仰。而在眾多的古道當中,蠔涌古徑和新娘潭古徑於本研究中評為擁有最高重要性的古道。有關保育古道時可能遇到相關的阻礙/限制包括欠缺有關古道的詳細研究、石砌古道真實性之辨明及具體保育古道的難度,都已詳盡於最終報告。詳情可參閱報告簡介。坊間所傳的古道數量更多,以下的古道分布點概略來自陳溢晃先生的《印證鄉郊文化 古道行賞在新界》,節錄部分作為參考。如果有時間走進古道,試試從古道中想像昔日村民農耕生活往來的生活點滴。
新界南部
獅子山下九龍古道、慈沙古道(慈雲山至沙田)、元荃古道(元朗至荃灣)、荃大古道(荃灣鉛礦坳至大埔墟)、田深古道(田夫仔村至深井)、田青古道(田夫仔村至青龍頭)、大錦古道(大欖涌至元朗)
新界西部
花朗古道(半山中花香爐至龍鼓灘南北朗村)、大楊古道(大水坑良田坳至楊小坑)、望龍古道(望后石至龍鼓灘,已毀)以及白龍古道(由白泥經稔灣至龍鼓灘,已毀)。
新界北部
鳳馬古道(汀角路鳳園、沙螺洞、丹山河谷地出沙頭角馬尾下村)、大粉古道(大埔墟經沙螺洞流水響往粉嶺聯和墟)、雲水古道(丹山河谷地雲山下村水響雀仔坳下九龍坑)、禾蓮古道(禾徑山村往蓮麻坑)、坪輋廟徑(沙頭沙道禾坑、萊洞、長山古寺出雙坪平原坪輋墟)。
新界東北區域
橫七古道(涌尾上下橫山腳村出七木橋上下村落鹿頸)、苗三古道(烏蛟騰九擔租、上下曲田出三椏灣)、南馬古道(南涌龜頭嶺出馬尾下)、荔谷古道(荔枝窩分水坳至谷埔)、烏犂古道(烏蛟騰九擔租犂頭石)、紅滘古道(紅石門至淡水湖中大滘小滘)以及烏涌古道(烏蛟騰至涌尾)等等。
參考資料:《印證鄉郊文化 古道行賞在新界》
墟市學
一系列的墟市導讀,為有興趣的人打開學習之門,了解香港本地的墟市文化。

墟市學 - 古道尋常事
古道所構成的溝通網絡或溝通模式,為香港近現代居民村與村、村與墟之間的往來方式及路線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同時,展現出香港鄉村居民的傳統、文化、智慧、創意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