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在香港的紀錄不多,以質量來說台灣最為豐富。客家話在台灣仍算活躍,由音樂、雜誌、文化活動上,甚至是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相反,香港本地的客家文化的紀錄則非常殘缺,只有幾本書、兩個網站、其餘散落在大學的文化研究當中。
香港客家話人口現況
早在開埠以前,香港已住著好幾萬務農為生的人口,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語言群體:本地和客家。本地人主要居於元朗、上水的平原上,操一種他們自稱為「本地話」,又稱為「圍頭話」、屬於粵語系統的方言;另一族群則住在新界東南部山邊或丘陵上,操一種跟梅縣方言相通、被稱為「客家話」的方言。時至 2014 年,香港懂客家話的人口,已由 1950 年代的接近 10%,急劇下降至今天的 1% 左右,而且年齡層也限於中老年人,可謂後繼無人,瀕臨消亡。2014 年 6 月,特區政府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客家話屬於「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項目,編號為 1.1,清單可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網站下載。
客家婦女的特色
說起客家人,不得不提客家婦女。客家婦女傳統美德是勤勞儉樸,她們很注重「家頭教尾」(養育子女)、「田頭地尾」(耕田種地)、「灶頭鍋尾」(家務勞動)和「針頭線尾」(縫補衣裳)這四項「婦功」。按客家習俗,只有熟悉了這些「婦功」,才算是能幹的女性,才能嫁個好丈夫。
美國傳教士羅伯特.史密斯在客家地區居住多年,他所著《中國的客家》一書中說:「客家婦女真是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婦女中最值得贊嘆的了。在客家中,幾乎可以說,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屬於婦女們的責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國客家地方居住的,一定會感到極大的驚訝。因為你將看到市鎮上做買賣的,車站、碼頭的苦力,在鄉村中耕田種地的,上深山去砍柴的,乃至建築屋宇時的粗工,灰窑瓦窑裡做粗重工作的,幾乎全都是女人。她們做這些工作,不僅是能力上可以勝任,而且在精神上非常愉快,因為她們不是被壓迫的,反之她們是主動的。」
黃遵憲在《山歌題記》中曾盛贊客家善唱山歌的婦女說:「因念彼田頭溪尾,肩挑一擔,竟日往複,歌聲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梅縣現代著名象徵派詩人李金發在《嶺東戀歌序》中也說過:「客家有些聰明的女人,可隨口歌唱,恰合她所表示的情思,如七言詩的入韵,其辭句組織的妙麗……有時是大詩人所不及的。」
[漫談客家婦女]
香港客家人相關研究資料
香港本地的客家文化的紀錄則非常殘缺,只有幾本書、兩個網站、其餘散落在大學的文化研究當中。

《香港原居民客語--一個消失中的聲音》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香港客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性別與文化 : 客家婦女硏究的新視野》 (李泳集著)

《新界風物與民情》三聯書店

《新界滄桑話鄉情》三聯書店

《香港文物志》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談及饒舌音樂,就會令人聯想到由黑人即興說唱的音樂方式,原來香港也有一群長者RAPPER,他們以客歌話說唱生活體會及抒發感情的歌謠。時至今日,能夠即興創作這些港版饒舌音樂,寥寥可數,85歲的劉福嬌是其中之一。這位客家歌后,雖然識字不多,年少時以口耳相傳學習歌謠,現在可以隨時即興創作,由個人艱苦經歷,抗日戰爭,以至社會時事都成為她的創作素材。可惜承傳這些歌謠,並非易事,講客家話的人少,唱客家歌的人更少。作為客家人的張國雄在外婆喪禮上,首次聽到媽媽唱哭喪歌,啟發他日後開展尋根之旅。隨著這些熟悉而親切的歌聲逐漸消失,他希望自學所有客家歌謠,錄製唱片,留住這些被遺忘的樂章。
…其實香港開埠之初,客家人在此聚居而以採石礦為生者,為數不少,客家人所指是客籍人士,以白長樂嘉應州、惠州為最多,亦有來自五華、東江、淡水等。而香港採石工業,並非只在四山出現,港九各地均有石礦場,而四山則因為石質最優良而為人熟悉。香港開埠初期,因為需要進行大量建設,對石材需求殷切,令客家人在港採石的人數越來越多,而採石業的蓬勃,造做了一批因石材致富的華人。而當中,曾大屋主人曾貫萬最有代表性,曾氏來自五華的,而此後相繼有曾氏同鄉,鄧元昌及曾氏族人等人。…
聲音圖書館 (網頁 – 客家山歌)
進入網頁 >
4) 如何學習客家話
基本上在香港沒有一個學習客家話的途徑,客家話以口耳相傳學習,並沒有合適的教材可以跟隨。坊間曾有一兩個課
程教授,例如: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CACHe。
古蹟私塾-香港本土客家話基礎班(2015年1月-2月)
進入網頁 >
現在最簡單的學習平台,可能就在一個台灣電視頻道以及其 YouTube Channel,電視台於 2003 年正式開播,播放只以客家話 (台式) 製作,並關注於客家文化的頻道。客家電視台秉持「關懷客家族群及公眾媒體近用之權益,並增進認識、瞭解客家語言與文化內涵,促進族群交流與和諧,建構多元文化社會公民」之精神,建構全頻道之定位。
進入網頁 >
(如有遺漏或錯誤,歡迎電郵告知交流意見。)
墟市學
一系列的墟市導讀,為有興趣的人打開學習之門,了解香港本地的墟市文化。

墟市學 - 古道尋常事
古道所構成的溝通網絡或溝通模式,為香港近現代居民村與村、村與墟之間的往來方式及路線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同時,展現出香港鄉村居民的傳統、文化、智慧、創意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