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已經有很多不同界別及傳媒談論街市相關的議題,很有啟發性,眾所周知問題來自政府本身,解決也只能是來自政府的思維以及行動,我們不多談了。香港街市有多個形態,發展的過程有細讀的價值,今次墟市正貨想以圖表形式介紹不同的術市,以及介紹內容不同但很有意思的文章給大家,從中找尋各自理想的生活。
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東挖西找,發現香港實在有非常多的街市及市場,而且他們亦各有各的形態特色:
食環署:75 個街市 (4 個臨時),26 個熟食市場,16 個小販市場
房屋署:11 個屋邨街市
領展直接管理:50 個屋邨街市
領展外判管理:35 個屋邨街市
露天市集:8 個長期市集
小販排檔區:43 條街道
私營街市:12 個屋邨街市

在過去明清時期開始廣東、香港等珠江一帶,有不少「墟,市」的紀錄。「市」即為街市,每天都會營業而且規模較少;「墟」規模較大,多以十日為一週期,每週期有三天墟日作擺賣,同一區域內的各個墟之墟期都不樣,這樣做令不同的漁農物產能在各墟輪流買賣,也減少墟市間的惡性競爭。
墟場的中心地點通常都是一塊廣闊擺賣的地方,買周則散布不同店鋪。不少老照片裏常看到婦人們挑着兩個大竹籮,放下板凳,叫賣自家種植的菜蔬,這種路邊攤就是露天墟市的原型,例如大埔墟、聯和墟、大笡地等。而「街市」則通常是小巷,兩邊為店鋪,擺賣則在街頭巷尾或水井旁邊,例如:街嘉咸街街市早在1840年已經出現,更早以前,小販愛在人流滙聚的廟宇前擺攤。油麻地露天街市便是遷徙榕樹頭天后廟的攤販而來。攤販對於空間使用較靈活。

香港首個街市舊上環街市於1858年誕生,商戶在劃好的檔口裏營生,建築啟發中環、灣仔等街市設計,古典建築風格的第一代街市大多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拆卸,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街市為第二代或第三代街市,設計以實用功能為主,如灣仔街市、必列啫士街街市為當中表表者。
這類街市都是整頓及管理鄰近區內的小販攤檔而設,例如:當年1963建立燈籠洲街市是為整頓附近治安而特別設計,街市備有劃妥界線之小攤位156個,以供持牌流動小販之用。設在街市地下有22檔,而劃給小販之攤位,則為61個;二樓設有肉及雞鴨22檔,而劃給流動小販之小攤位則有95個。

由於土地資源愈加緊張,政府開始於不同地區的將包括街市的公共設施,從高空發展,興建成「綜合大樓」。80 年代誕生的市政大廈,將體育館、文娛康樂、政府部門、社區機構甚至是熟食中心及政府辦公室放進同一幢大廈內,但街市仍然無冷氣,至1994年石湖墟才建有首個冷氣街市,千禧年以後的市政大廈,大部份已不包含街市,而是純康體及政府辦公的大樓。
現時食環署轄下全港有76個公眾街市及4個臨時街市,歷史最悠久的尖沙嘴海防道臨時街市,已「臨時」了35年之久!街市設計果真諱莫如深。
相關資料:
一系列的香港街市導讀,為有興趣的人打開學習之門,了解香港本地的街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