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墟秋收


人們喜歡懷念從前,卻不去嘗試發現隱藏於大家身邊的美。
今次,讓我們帶你去「趁墟」吧。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荀子於《荀子・王制》用八個字說出鄉村四季的作息情景,言簡意賅。秋天一到,農作收成,整條村的男女老少一起收割當年所得。秋收是傳統農業社會一個重要時間,多餘的農作收成就會運去墟市,進行交易買賣,各取所需。

當時,新界因交通不便,買賣生活必需品、衣履、糧油雜貨,甚至用米機碾米,都必須到墟市才可辦到;鄉紳(一批在鄉村社會較有影響的人)於是就約定每月一個特定日子進行貿易,即所謂墟期,客棧等商業配套亦應運而生。「趁墟」一詞,就是每到墟期,大家就會趕到舊墟市集買東西,形成一個熱熱鬧鬧、人來人往的場景。這個香港舊式生活傳統,在短短二十年間已幾乎完全改變,可幸的是,部分墟市還散落保存在老街上,大家只要細心發掘,還是會感受到這份傳統的美。

找尋屬於香港的百年墟市

香港有多個大小傳統墟市,包括:屯門墟、元朗墟、沙田墟、青衣墟、聯和墟、石湖墟,而當中第一大墟,就是大埔墟-太和市(即今日的富善街)。

marketmap-v01

有過百年歷史的富善街,滿是擺賣攤檔、舊式雜貨店,是現今香港罕有的傳統市集。據記載,太和市於光緒十八年(即一八九二年)七月初八啟市,主要售賣禽畜肉食、蔬菜農具等。由初期二十八間瓦屋店舖發展成一條有七十多間店舖的商業街,它見證了中國傳統墟市的現代化演變,及新界農業以至香港社會的變遷。

富善街的人和事

issue001-03富善街的店舖間隔屬於傳統前舖後居式設計,深且長,舖面與起居室中間還可以存貨。由於店與店相連並列,所以通風主要依賴前後門口。售賣涼果乾果的吳先生說:「部分老店仍有東主居在舖後,不過亦有店舖把後門改成劏房戶出租,作另類前舖後居生活。」富善街也比一般街道窄,因為店舖每日都會將貨品從門前梯級鋪陳至街道上擺賣,經營家居用品生意二十年的蔡先生解釋﹕「這條街最大特色,就是一定要把貨品擺到街上,店舖才有生意。要是把貨品放回舖內,顧客是不會主動走進來光顧的。」

如果你想感受一下「趁墟」的熱鬧感覺,可以選擇在每天早上和黃昏時間到來,商販會高聲叫賣,來買菜的熙來攘往,整條街鬧哄哄的。儘管人事景物均有變遷,但今天的富善街仍保存濃厚的墟市氣氛,日常生活所需,如海味、鮮魚鮮肉、乾濕雜貨、家居用品等應有盡有,你還能夠在這裏找到葵扇、傳統客家涼帽、火水爐、客家小食等較罕見的舊式貨物呢,可見墟市故事仍然天天上演,彷彿百年沒變。

後記

在冷氣房內作息,準時上下班,生活規律;逛連鎖超市、大型商場,只有一式一樣的面孔跟吃喝活動。有時候想暫離這些環境,不一定要跑到外國去,在舊式街道上仍有許多不一樣的驚喜,等待我們發掘。快來一個地道小旅行吧!跟商場相比,墟市少了冷氣,但有十足的純樸人情味。來這裏的人除了住在附近的街坊外,也有特地開車來入貨的區外熟客。大家有講有笑,人情味十足。與富善街僅隔一條林村河的對岸,還有一個假日農墟,不少傳統農夫也復耕了,並把農作物拿到這裏出售。

除了大埔農墟,屯門農墟逢星期六亦會開放,而嘉道理農場逢周日也會在中環天星碼頭辦都市農墟。這類直銷場所愈來越多,但也要有大家支持,本地農業才有望復甦,重新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


正貨地圖 – 富善街

富善街露天市集

有過百年歷史的大埔富善街,滿是擺賣攤檔、舊式貨品的店鋪,是現今香港罕有的傳統市集。